免费学习网小学知识点三年级内容页

对于三年级学生寒假数学辅导之应用题的注意事项

2020-05-28 10:00:01 三年级

  【导语】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识到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性,更要从各方面摸索解答应用题的途径,利用好每一个应用题,让学生从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和锻炼,从应用题的解答中得到成就感,喜悦感,让每一个学生慢慢地爱上数学。以下是免费学习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脾益。
  
  

  【篇一】

  
  创设情景,创设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学生必须对应用题熟悉。只有让学生有了认真读题的习惯,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在解题时自始自终地保持在学生地头脑中,才可能更好的解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老师有件事要请你帮忙,昨天,一年级的小朋友排练节目,排着排着,有几个小朋友说肚子饿了,我随手掏出18元钱,让一个小朋友去买方便面。他回来告诉我说,店老板开始只同意给12包,我说批发部里比你的便宜得多,老板说,每包再便宜0.5元,共给我17包。现在请大家帮我算算,按店老板的说法,有没有给错。如果没给足,课后请大家帮老师将少给的要回来。

  板书:18元买方便面,开始店老板给12包,后来每包便宜0.5元,共给17包。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根据应用题的情节,直接用实物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中理解具体的题意。如:男生7人,女生8人,分成3组做值日,平均每组几人?可直接请7位男生和8位女生上来,自动分成3组,每组人数相等。又如:有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15米的速度开过这座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用短铅笔比作火车,铅笔盒比作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利用图解法进行演示。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表示出来,应用题解答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如:用线段图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篇二】

  
  一题多解的训练

  例如结合应用题教学,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的大巴车,每辆租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

  解答这样的问题,一般要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后,再确定方案,而选择租车方案,一般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

  我先请学生自己设计好方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方案:大巴车每座需:480÷48=10(元),中巴车每座需:220÷20=11(元),可见大巴车每座租费比中巴车便宜,因此,应尽量多租大巴车,少租中巴车。因为,250÷48=5(辆)……10(人),所以要租用大巴车5辆,中巴车1辆。这种租车方案有空位:20-10=10(个),租费为:480×5+220=2620(元)

  以上方案只考虑了第一方面,即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即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这时我就启发学生在上面方案的基础上作调整适当的调整,从而得出租车方案:,少租1辆大巴车,增加2辆中巴车,即租用大巴车4辆,中巴车3辆,这样就只有空座位:48×4+20×3-250=2(个),租费为:480×4+220×3=2580(元)。这种方案,既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位,又最省钱。

  一题多变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这所学校中男女学生各占全校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1、改问题:

  (1)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500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2、改条件:

  (1)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比女生多25%,全校有学生共多少人?

  (2)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3、变叙述:某校有女生400人,男生占全校人数的5/9,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条件问题互换:某校有学生90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学校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篇三】

  
  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题学生能很快求出两地的距离为:(80+90)×4=680(千米),学生求出了两地的距离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1、甲车行的路程与乙车行的路程的和:80×4+90×4=680(千米)。

  2、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的时间:680÷(80+90)=4(小时)。

  3、甲、乙两车的速度和:680÷4=170(千米)。

  又如:“某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分步列式计算为:

  (1)、前10天共制:32×10=320(件)

  (2)、还余下:540-320=220(件)

  (3)、余下的平均每天制:220÷5=44(件)

  在学生解答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验算:

  后5天做的:44×5=220(件)

  前10天做的:540-220=320(件)

  前10天平均每天做的:320÷10=32(件)

  结果与原已知数据相同,说明得数正确。

猜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