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习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鉴赏家》读后感

2023-05-23 16:36:09 心得体会

篇一:《鉴赏家》读后感

前些日子,读了汪曾褀的短篇小说《鉴赏家》,顿时被叶三这位独特的“鉴赏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他品行高尚,卖水果得四时之先,果大新鲜,童叟无欺;他喜爱艺术,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美的追求纯粹率真……从叶三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细读《鉴赏家》,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人物:四爷季陶民和果贩叶三。季陶民在当时已是久负盛名的画家,住在大红门里,他为人旷达超脱、忘情于丹青,而叶三位居社会底层,热爱生活,以贩卖水果为生。社会地位悬殊的二人没有雅俗之别,只因画家季陶民作画时喜欢喝酒,喝酒时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结识。

在相处中,两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纯粹率真的鉴赏,欣赏叶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谀谄媚,视他为“真懂画的人”,总对他另眼相看;叶三更是欣赏四爷的画,四爷画得不满意团掉的,他都捡起收集起来,四爷死后画价大增,很多慕名前来买画的人,但叶三一幅也不卖、多少钱都不卖,而是自己死后与四爷的画一起装进棺材同埋葬。

其实,刚读完这个故事,感动我的是四爷与叶三这两个不同“生活圈”的人,却像伯牙与子期一样有着共同的喜好,并再次传颂了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奇,但随着再次深读故事,最吸引我的还是人物叶三,这位能凭借内心本真表达对喜爱艺术执著的“鉴赏家”。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追求,无国度、贵贱、年龄之分,美好的艺术如同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和纽带,能让惺惺相惜的心灵彼此通融。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武术、书法、中医、围棋等已经都誉满中外;丝绸之路将我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农耕等文明产物外输传承。当然,这些被国外人普遍接受发扬的艺术若无自身魅力,无民众基础,无艺术的民族性、民间性,也不会被广为流传,更不会被国外人士称赞不绝。

鉴赏家,顾名思义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的专家。那么作为鉴赏家就要求必须具有鉴定和欣赏两个关键环节,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如今,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自诩鉴赏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寻常路线为傲,穿破洞衣服、戴夸张饰品、无厘头纹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动漫无所不知、嘴里还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这仅仅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是没用真心来感受艺术的伪鉴赏,甚至是对美的歪曲诠释。而叶三,虽然是个卖水果的小贩,但是他对美的鉴赏,却是发自本心的热爱,值得年轻人尊重和学习。

在这纷杂的社会中,让我们和叶三一样,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篇二:《鉴赏家》读后感

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画,无需浓墨重彩,人物依旧鲜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欧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那是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在故事结尾的情节处理上的一种手段,让主人翁的命运有所逆转,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然而,小说《鉴赏家》却不同于此,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他要写的这个鉴赏家叫叶三,且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给我们的概念是:艺术家,懂得欣赏辨析,且学识渊博、高雅的人。那叶三是个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话就是:叶三是个卖果子的。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鉴赏家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关联。紧接着,作者又说:叶三不同与其他水果小贩。如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水果小贩又是如何变成了鉴赏家的?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篇,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个钓鱼钩,勾着读者往下走。

现在看看叶三其人,这个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铺垫的人物。叶三做生意没有铺子,不摆摊,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给几个大户人家送水果。仅这一点就够特别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万选的,个个鲜靓,所以他从不议价。一个有个性的水果小贩。他花在选水果上的时间要比卖水果的时间长出很多很多,四乡八镇,到处走,精挑细选。如此,叶三似乎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是叶三对待自己的小买卖很是很勤奋认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顾下家,上下通达,却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画家,而后才有了鉴赏家。画家是四太爷,季匋民,县里的大户,在叶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爷不是一般的画家,很有唐李白的.遗风。李白是喝了酒,作诗,四太爷喝了酒,作画。四太爷最不爱跟人谈画,尤其讨厌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四太爷还担心随意间的一句话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所以连亲戚间的走动也是能免则免。

但是,四太爷愿意跟叶三论画。既然是鉴赏家,那得评评画呀,小说里写了三幅画。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叶三说:紫藤有风,花乱。四太爷画了幅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老鼠顽皮,尾巴卷灯柱。墨荷一幅画则是重点,叶三根据生活常识告诉足不出户的四太爷:红花莲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莲蓬画在一起。

叶三卖果子只为了四太爷,四太爷送了叶三好多画,叶三把这些画都进了棺材。一个不拘一格的画家和一个异乎寻常的鉴赏家。他们是那样不相称的一对人,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篇三:《鉴赏家》读后感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猜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