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的遗址。古遗址以佛塔为中心,散布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7公里的区域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此外,还发现了当时炼铁遗留下来的烧结物和炭渣。
在这片狭长的古城遗址中,残存的佛寺、房舍、墓地散落其间,当年的农田、林带、渠系和冶炼遗址依稀可见。可以看出,当年精绝国的居民们以穿城而过的尼雅河为界,分居南北两区,南为豪门,北住平民。但是,家家皆有果园、畜圈和池塘。遗址中心有一土筑佛塔,虽然破败,但古风犹存。
精绝国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居弱水一方,是个小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里仅“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并在东汉年间“被鄯善并吞,国遂绝”,但是,丝路南道“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奔走穿梭于尼雅河桥头的丝路商人给小国寡民带来了西亚的玻璃器皿、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印度的棉织物、黄河流域的锦绢、漆器、铜镜和纸这些当世珍宝。
汉晋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蓝底蜡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尤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堪称锦中绝品、丝路遗珍。佉卢文书是尼雅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800件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佉卢文书木简,有文告、信函、指示,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精绝王国生活的每一个侧面。
尼雅的废弃是个谜。古城遗址周围不见河流改道或战乱兵燹的迹象,房屋院落之中没有人迹;大量公文简牍刚刚整理好,还来不及运走;甚至连忠实的狗儿都忘了带走,还拴在家门口的柱子上。尼雅人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消失了,只留下沙埋废墟,更留下瀚海荒漠中难解之谜。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在1720xx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20xx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
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
尼雅遗址,是汉代西域精绝国古城遗址。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以北大约90公里的尼雅河下游,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在东汉时期,隶属于鄯善。《大唐西域记》称呼为尼壤城。风景名胜尼雅遗址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细长形状。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南部地势较低。其范围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多公里,至少可划分为六组建筑群落。古建筑保存较好,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东岸,3-1幢集中一起。
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台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垠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遗址内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迹。游客在去尼雅遗址探秘的途中,还可顺道到古树葱笼的民丰大麻扎去一游。该麻扎位于民丰县城北96千米的尼雅乡,传为伊斯壮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最佳旅游时间尼雅遗址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2℃,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可达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的最佳季节。历史文化尼雅遗址为英国人斯坦因发现,他本人曾四次前来此处勘测,其后美国亨廷顿、日本橘瑞超等人先后对其进行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其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发掘,尤其是1989年后与日本小岛康誉等联合组织的中日联合考察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唐朝玄奘在返回中国时曾经到达过这里,并说这里是交通要道,附近有很多湖泊。但现在的尼雅只是遗址,已经被人类遗弃,因为那里已是沙漠中心,根本不能居住。与楼兰城一样,尼雅的环境变迁同样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