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的提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历史污染累积问题也日益凸显。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新环保法实施后,国家各有关部门开始力推环境负面清单政策,尤其关注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结果和企业的环境守法信用,为守法企业创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在此背景和趋势下,环保执法能力和效果成为使法律“落地”,维护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首要制约因素。
一、环保执法能力现状和问题
一是人员不足。x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36.9万个,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数量更是数量众多。此外还有大量涉及粉尘排放的建筑业工地、涉及油烟治理的餐饮企业。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执法对象,环保一线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x年我国环保系统共有21.2万人,其中环保机关人员5.3万人(占25%);环境监察人员6.3万人(占29.6%);环境监测为人员5.8万人(占27.3%)。在一些区县,环境监测大队的人数仅在个位数,却需要管理上千家企业。从工作量上看,执法人员担负着十几部环保法律法规、数十项环保标准的执行任务,有些地方还要负责核实企业的各种排污数据等很多额外工作。此外,还有很多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以及非法企业藏匿在山区或偏远农村,前往监测以及执法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很高。
二是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够。环保执法对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基层环保部门学环境出身的执法人员并不多,真正跑一线的很多年轻人更是缺乏系统的行业知识、环保专业知识及执法经验。在队伍专业素质方面,专业人员少、持证上岗人员少、独立操作仪器人员少“三少”现象在基层环境监测站十分普遍和突出。环境保护涉及各行各业,工业行业门类众多,工艺技术产品千差万别,环保治理设备层出不穷,这都对环保人员的行业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三是执法装备不足。目前,环保部门依然未被列入执法部门序列,其执法用车、设施等配备受到直接影响。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执法设备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环保能力项目建设经费预算,没有环境监管业务运行经费,导致仪器装备无法购置,上级配置的仪器设备难以更新、维护和正常使用。基层环保部门环境应急体系不完善,应急监测数据库、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备薄弱,环境预警检测手段不足,缺乏对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快速诊断能力;乡镇企业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基本处于空白,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和专职人员。
四是环保执法强制力不足。由于法律未授予环保执法人员直接的强制执行权力,没有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拥有的扣押、查封、冻结、没收等权力,因此,环保执法人员经常会遇到消极抗法、暴力抗法现象。由于环保执法专业性强,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对执法人员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滋生相关腐败,环保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也颇受质疑。同时,还存在部分领导环保意识不高,以发展经济为由干预环保执法等现象。
二、加强环保执法能力的建议
一是清楚定位环保部门职责。重新考虑环保部门定位,将更多的机关人员调剂到环保一线执法岗位。聘用环保执法协管人员。建议探索将环评、环境规划等可以社会化的职位进行社会化,调整出来的编制调剂到环监部门。环保部门通过管好企业污染物出口这一关键的环节,倒逼企业自行选用先进的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技术装备,促进企业环保成本的内化,创造有利于守法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环保监测和执法人才培养及引进规划,加大环保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力度,切实增强培训实效,不断提升基层环境监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定期考试,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优化环保队伍结构,严把人员入口关,引进环保专业人才,提高环境监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建议执法时分行业配备相应的行业环保专家,执法人员也要分行业学习行业技术工艺知识,探索执法人员分行业培训,培训获得行业执法资格后可以相应行业企业进行执法。
三是加大环保执法检测监测仪器装备的配备。开展详细调查,列出基层环保部门必备环保监测、执法设备、防护装备清单,国家财政出资为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尽快配备能够基本满足常规监测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需求的仪器设备,有针对性地配备应急监测设备和符合执法要求的交通工具,配备应急指挥、通讯、现场调查、防护等设备装备,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县三级环境应急联动。
四是加大环保执法队伍反腐力度。在国家强力反腐的大背景下,各级纪检系统、司法系统要加大对环保执法系统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针对环保执法队伍的反腐败力度;环保部门要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坚决整肃借环保执法检查进行吃、拿、卡、要的行为,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政治素质硬的环保执法队伍。
一,游泳好处多群众喜爱
1.健身效果明显。实践表明,游泳比之其他打球、散步等运动方式,健身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冬泳效果更好,只要坚持一年以上,就能达到肺活量大,面色红润,臂力增加,体魄健壮的效果。
2.男女老少皆宜。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老人小孩,甚至是五六岁小孩、七八十岁老人都可参加游泳(包括冬泳),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且活动自由。
3.广大市民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要,广大市民对游泳(冬泳)锻炼身体更加青睐,物美价廉的游泳场馆成为广大市民的刚性需求。
4.国家重视。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x年)》,将游泳列入重要位置。国家体育总局新的《全民健身游泳等级标准》,更突出游泳的健身目的,将游泳列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并提倡健康游泳、快乐游泳。
二,我市民间游泳(冬泳)繁荣
游泳这项运动在我市民间呈空前繁荣局面,据邯郸市游泳体校统计,仅主城区范围内每年就有5000多名学员学习游泳,有20万人参加游泳运动。
冬泳就更加繁荣,全市长年参与冬泳运动的市民有1000多人,他们踊跃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各种赛事,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他们中7人考取了高级救生证,成立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多次义务参与水上救生,走进学校进行义务水上救生知识培训,赢得极好口碑。
三,问题:我市游泳业界的两个不相称
1.市民的游泳刚需与场馆建设不相称。面对广大市民对游泳健身的刚性需求,我市屈指可数的几家场馆远远不能满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数严重偏少,目前长年开放的公共游泳池仅有邯钢、赵苑、新世纪、三龙等少数几家,碧波、金都、邯郸宾馆、邯钢宾馆等都是小型娱乐池,有的不长年开放,有的仅供内部使用,数量严重不足。(2)拆的快建的慢,近几年来,市游泳池拆了,丛台公园游泳池拆了,工程大学游泳池拆了,赵苑游泳池要拆,新世纪水上乐园要拆,碧波水上乐园也要拆,而邯郸市游泳新馆迟迟建不起来,规划的滏阳公园游泳池也被搁置了起来。(3)大众化场馆少,真正的大众化的游泳池都被拆掉了,在建的市游泳馆也是高档的室内馆。而大部分高档场馆收费都在每次20元左右,一般老百姓承受不了。老百姓一方面抱怨无处游泳,另一方面抱怨有地方游也游不起。
2.冬泳的民间“热”与官方“冷”不相称。我市千人规模的冬泳队伍令很多城市难以望其项背,泳友热情空前高涨,20xx年成立了冬泳运动协会,和x年又分别成功组织了两届冬泳比赛,首届参赛人数达556人,第二届参赛人数达千人。然而,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竟然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与支持,在主城区举办活动的申请竟然得不到批准,被迫无奈把赛场搬到了临漳县的七子湖,我市官方亦无人出面。
三,建议
1.引起高度重视。游泳是市民的事,是市场的事,也是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要把游泳场馆建设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幸福邯郸的重要内容,作为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来抓。
2.搞好布局规划,场馆建设,规划先行。要在市区东南西北中合理布点,方便市民。同时高中低档搭配,以中低档为主,让普通市民能够消费得起。改变我市公园无游泳池的局面,立即在各公园新建和复建游泳池。强烈呼吁停止拆除现在正在正常营业的赵苑、新世纪水上乐园等大众化游泳池。
3.向冬泳爱好者开放公开水域。冰天雪地中,人们砸开冰跳进0度的水中游泳,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很多城市冬泳都把冬泳当成自己的名片。我市已建成了龙湖、南湖、北湖等公开水域,支漳河水景工程也在建设中,建议向冬泳爱好者开放这些公开水域,并适当增设服务设施,改变以往公开水域只能看不能游的局面,让广大冬泳爱好者有水可游。
案由: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减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应该看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标准化建设未能与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匹配。在农村学校,资源的分配不均呈现两极分化:一些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一些农村地区因受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学龄人口减少的影响,出现“空巢”学校,造成教学设施设备闲置,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在城镇学校,则出现了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甚至出现200多人的“航母班”,以致师资、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必须资源严重匮乏。
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即:重视校园建设、装备条件等硬件的达标,而忽视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软件的提升;重视教育资源的直接投入,而忽视已有资源的重组和再生;重视建设数量的达标,而忽略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标准化建设中资源利用率不高。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投入了几百个亿的巨额资金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但资源利用率不高。
本案建议:
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凸显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机构,统筹管理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领域,其经费拨款、教师编制、校舍改扩建审批、土地规划等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应该建立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教育、财政、人社、计生、国土、编制、规划等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促进标准化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
二、科学预测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和调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龄人口数量、城乡结构分布的变化等相关变迁,增加了该工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在随后的3-5年内国家还将投入几千亿资金,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这笔资金?因此,应合理规划并适时调整标准化建设的目标,避免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浪费。
三、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改善学校办学的物质条件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旨在缩小不同地区间、学校间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形成的条件性差距。因此,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还应推动教师观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生活条件、学生综合素养、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提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
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对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监测与评价,保证标准化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和监控在标准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评估和监测均由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实施,政府同时扮演着“裁判”和“运动员”的角色,不利于评价监测的公正和公开。因此,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社会中介监测和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督导作用,确保该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五、明确并坚守底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义务教育奠定的是国家民族之基。现有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中已经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推进,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拟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的下线和上线。下线作为底线,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在此基础之上,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须涵盖硬件和软件,尤其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