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二内容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归纳

2024-02-29 00:43:13 高二

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1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2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1904年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一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法国先后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弥漫于欧洲,成为抑制德国、遏制苏俄的欧洲盟主。主要原因有:一战后奥匈瓦解、德国战败、俄国革命、波兰孤立,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惟一强大国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在战后欧洲大陆难以立即奏效;美国因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争夺目标尚未转向欧洲;凡尔赛和约基本体现了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要求,成为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但法国这一霸主地位维持时间不长,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其妥协纵容,这就标志着法国欧洲霸主地位丧失。其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英国扶德抑法,尤其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使德国迅速振兴,打破了法国一时称霸欧洲的局面。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3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的相关知识点相关文章:

猜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