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感恩精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说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后,气温回暖,是耕种的好时节,俗语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国家的法定假日,并且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足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肯定、重视和传承。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讲究品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文明礼仪之风浓郁而淳朴,古代文明美德的佳话也比比皆是: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六尺巷….都告诉我们关于诚实、谦让、孝顺的传统文明美德。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礼仪和文化凝聚成了以爱国为中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尊重他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当将这种文明礼仪传承下去,实践下去。文明礼仪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学习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不尽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文明人。
中国有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传承,甚至很多都已经化为乌有,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好好的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承至今的祭祖扫墓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给烈士扫墓,这正是体现了我们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但是清明节并不是一个哀伤的节日,它是一个庄严、肃穆、感恩、怀古的.节日。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扫墓,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传承感恩中华民族的精神。于是我们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位帮助我们,爱我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恩父母就是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管教,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父母健康。感恩老师就是尊敬师长,听从师长的教育。我们要大力地提倡、参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有着独特的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行列,健康的文明礼仪,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努力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关怀他人,在校团结友爱、创新进取,以实际行动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我们坐着叔叔的小轿车回老家祭祖。
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公路两旁,往常常见的清明花,如今已是寥寥无几。我们先来到了镇上,在镇上,我们买了:馒头、猪肉、纸钱、蜡烛、香、黄纸……之后我们又乘汽车沿着乡间公路到达了老家。
到了老家后,我们顾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来到祖坟前,爷爷把准备好的馒头和猪肉都贴上了红纸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后我们把许多的纸钱放在后面,用火点燃,让祖先也用得上钱。我们又把香点燃,磕头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学习和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风顺,全家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祭拜完以后,爷爷再把蜡烛插在两旁,把两张黄纸用石头压在墓碑之上。再把猪肉和馒头拿走,进行下一个墓碑的祭拜工作。有的墓由于年代太久远,上面长满了花草,无奈,爷爷只好和叔叔用打火机点燃花草。火助风威,风借火势。火浪卷着黑烟扶摇直上,下面则是纸钱飞舞。在这种情况下祭拜,别有一番情趣。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祭拜完后,爷爷他们灭了火,提着篮子下了山。
下山回了老家之后,在家中供奉的祖先遗像前,爷爷把剩余的纸钱等祭拜用品都烧了。在老家吃了中午饭后,我们就乘车回去了。
清明节祭祖给我留下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忧伤。因此,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这些情景深深的烙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难忘,也无法忘怀。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元宵节,又名元夕、上元节等,是中国自古以来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堪称中国的“狂欢节”。而狂欢节又是一种具有世界性质的文化现象。去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出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是,新增设的节假日里没有元宵节,不免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因为,要想体验和发扬中国特色的狂欢节精神,元宵节具有无与伦比、不可取代的地位。
元宵节的文化丰富而多层次。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国人根据这“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因为这晚通宵挂灯结彩,故又名“灯节”;此前后,正是立春节气,元宵一过,农民们要忙农田耕作了,所以节日活动有一些农耕意味,像是个“农耕之节”;元宵又是约定俗成的男女交往之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是“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还是“元夕”,从这个功能看,元宵堪以中国的“情人节”名之;再是各地社火演艺集中演出的日子,由这一点着眼,元宵又可称为“歌舞戏剧节”的。元宵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个“大节”。元宵的节日食品在汉语里就名“元宵”,和节日同名,在节日文化里独一无二,没有人会把粽子叫“端午”,把月饼叫“中秋”。
元宵狂欢节精神之第一要义就是“解放”精神。人们首先把自己从冬天里、从室内解放出来。放灯观灯,是元宵节的第一大节俗。人们看灯、赏灯、玩灯,超过观月的欲望,清代梁元颖《元夕前门观灯》云:“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仿佛人们就是要制造出人世间的光亮来抵御月亮光,与月亮光媲美。看灯必然要到户外,到通衢大街上。人们在屋子里“猫”了一冬了,元宵灯吸引大家走出户外,这样对身心健康有好处,所以会有“走三桥”、“走百病”之谓,到处走走,百病无有,实在是个号召运动、锻炼身体的动员令、广告语。人们很快就要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元宵游可以说是一种热身运动,松动松动筋骨,调节调节。
在这辞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时刻,我们满怀喜悦迎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到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