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习网初中知识点初一内容页

孩子怎样提高数学成绩

2024-02-28 18:01:23 初一

孩子怎样提高数学成绩?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应引起初中学生的广泛重视。可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上不去,我认为主要原因无外乎基础不好和学习不得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孩子怎样提高数学成绩,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孩子怎样提高数学成绩

前后联系,纵横贯通。

在做题中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不均衡的逐渐变化过程,因此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复习,较好的典型习题最好能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它记下来,以后如碰到类似的题目就把它放在一起,同时也复习一下以前的习题,这样,就不会忘记,又能增加知识。

记清概念,夯实基础。

数学不等于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已经学过的概念整理出来,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有些同学能看懂书中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它,初次看懂书中的内容,往往还只停留在表面,既使真正懂了,也不等于你已经记住了它,如果已记住了它,也不等于你会运用它。因此,有些题目不会做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运用,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才能很好地记住它,只有理解才有可能灵活地运用它,而运用离不开记忆,更需要理解、训练,做作业就是运用的过程,如果连记忆关、理解关都未能攻破,自然过不了运用关,更何况运用是一般原理到具体实例的运用,其中也有一些技巧,只有在不断训练中提高的自己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记录错题,避免再犯。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高考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做错题目是难免的,有错就改才能进步,因此必须做好订正工作,把错题汇集起来,是个好办法,但不要把它当成任务,把错题重做一遍,是订正的过程。另外,错题集的另一好处是对今后复习提供了重要内容,可以节省时间,希望你养成做错题的好习惯。

2数学兴趣教学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前提

数学课本来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利用呆板的语言平淡无味地讲课,必定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迷迷糊糊,学不到应学的知识,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之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都适时穿插点幽默,给紧张的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当学生低头沉思、不敢回答问题时,我说:“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学生笑了,气氛活跃了;当他们回答不完整面红耳赤时,我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生忧虑消失了,信心增强了;当他们解答错误时,我说:“失败是成功之妈,加油吧!”……这些话语,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思维得到了提升,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再如:我在讲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脱口而出:“古诗有云‘两只黄鹂鸣翠柳,’把两只黄鹂看成两点,那么‘一行白鹭上青天’,当然是确定一条直线了。” 学生哄堂大笑,而取得的效果不只是学生的哄堂大笑,更重要的是学生精神的放松和对知识根深蒂固的记忆。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辅助线的理解和认识,我说:“本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一条辅助线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种风趣幽默的语言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绿了学生心灵的春天;像一丝甘甜的雨露,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听了这种语言,学生不仅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而且无形中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气氛所带动,融入到学习中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下,学生便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可见,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中心关键环节,适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无形中学到知识,轻松掌握知识。并使掌握的知识根深蒂固不易忘记。在教七年级 “列方程解行程问题”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让两名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块黑板前相对而行,当两名学生撞在一起时喊“停!”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两地的路程”;

再让两名学生从同一地点、一先一后向同一方向前进,直到快的把慢的追上;再让这两名学生从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向同一方向前进,直到快的把慢的追上,教师在黑板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同地不同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同时不同地:“快的走的路程—慢的走的路程=两地之间的路程”。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等量关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并且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可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近而产生学习兴趣。

3数学思维训练

1、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某一卖鱼者规定,凡买鱼的人必须买筐中鱼的一半再加半条。照这样卖法,4人买了后,筐中鱼尽,问筐中原有鱼多少条?该题对一些没有受过转化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筹莫展。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复杂的方程。

但经过转化思维训练后,学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他们知道把买鱼人转换成1人,显然鱼1条;然后转换成2人,则鱼有3条;再3人,则7条;再4人,则15条。

2、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如:1 2 3 4 5 6 7 8 9在不改变顺序前提下(即可以将几个相邻的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但不可以颠倒),在它们之间划加减号,使运算结果等于100。象这道题就牵涉到系统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10个数看成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去考虑、第一层次:找100的最接近数,即89比100仅少11。第二个层次:找11的最接近数,很明显是前面的12。第三个层次:解决多l的问题。整个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3、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准确。

4数学课堂教学新思路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记并练习。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依赖习惯,内心中始终有一种认识,即反正老师要讲,只要好好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上基本是依葫芦画瓢,缺乏知识应用的创新,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压抑。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

新教材在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这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把数学放在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充实着生活的舞台。如果教师把握好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地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这无疑对培养教学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猜你可能喜欢